Shiau Jon Jen 蕭 長 正
2017 山中漫步, Liang Project Co Space /上海,中國
自古以降,文人賢士對於將「山」作為神思寄寓所的精神意象趨之若鶩。 而藝術家蕭長正的作品透過木、石等材質所展露的氣象卻別有不同。 「山」即便作為他的創作母題自然有古詩意蘊,但卻不止於此。 他的創作初萌同自然的生息聯結,作為「物」的感性紋理在他的勞動中得到頌揚。 作品的意味中攪合著人體乃至自然周圍事物的力量,從而頑強地呈現為美感意象。
蕭長正的作品模塑簡樸,並著意凸顯樹材本身的感性。 他木雕作品中直率的鋸除同木材粗拙的質地展現出某種萌真的對執。 不妨令人追想起非洲原始部落雕塑的相貌特質。 不經意的鏤鑿和木材自然的紋理時而協同,又不時的隔阻,形成頗具節奏感的旋律基調;主動的大面積挖據又令作品在尋得與空間交媾的機緣中煥然一新 白”的畫意。
初探蕭長正木雕作品的面貌似乎極易與西方現代主義時期的幾何因素混淆在一起。 然而這一似曾相識的特質也正巧讓藝術家的良苦用心得以昭然若揭。 作品中幾何形態的反覆重疊出現恰恰實踐著蕭長正對於自然的感知。 「山」必定是連綿不絕的。 山有神似卻性狀不同,在單一木材的界限內蕭長正讓綿延的山勢透過形的反覆濃縮其中,樹材攜帶著山的氣息成為代言人,用其有限卻飽孕生命的肌體語彙講述著 源源不絕的山的故事。 而自然中的萬物又何嘗不是相生相剋,互為消解與平衡。 藝術家作品中大量的鑿空和摳挖令自然這一玄妙的特性躍然而現。 雕塑作品中的結構並非反映蕭長正對於形式語言的抽練,而是用自身的身體動作應和著萬物共振的節奏。 單一作品形態的有限並不意味著生息變幻的止境,形態元素的成疊和反覆更預示著生命感性的湧動不懈和無限豐富。
與大多數西方藝術家不同,木材在蕭長正的作品中並不以材料的姿態參與,而全然是作為整個世界的顯現投入同藝術家的爭執之中。 在創作過程中,穿、鑿、挖、鋸等等行為以及留下的痕跡令人感觸到樹木乃至世界的溫度和滋味,而這些恰巧又同我們的情感、意義和價值緊密相扣,支撐起 我們對於存在的感知。 藝術家以自己身體的動作讓世界的身體得以顯形,如同梅洛-龐蒂所認為的,使物之為物的「物性」就是世界存在的本源與奧秘。
蕭長正孜孜無倦的雕琢令作品成為藝術家和自然相互湧現和綻開的處境,成為人之肉身和事物身體交疊呼應的場域。 所謂「山中漫步」並無意指涉頗具浪漫色彩的避世閒居,而是冀望於透過蕭長正木雕作品中凸顯的內應與外力糾纏下的證據來展現某種存在的呼吸,即我們的身體被世界 的存在所佔據和擁有的寫照。 蕭長正從容不迫的創作正是在自然萬物之「山」中的優雅漫步,在無所期許的謙卑中同自然的感性偶然相逢,並使之煥發出輝煌。